
微型公寓(micro‑condominiums)常被视为应对房价上涨的“入市金钥匙”,为首次购房者或投资者提供相对廉价的入门选择。然而,这种“高性价比”伴随的是种种妥协,让买家在衡量利弊。
在渥太华,Coldwell Banker First Ottawa Realty 的 Raymond Chin 称微型单位的市场兴趣几乎枯竭。
“目前需求非常低,”这位地产经纪说。他指出,仅在 6 月份,住宅类整体房价上涨约 9%,但共管公寓(condominium)市场却下跌约 7%。
…“两居室公寓,甚至带书房的单位,远比单卧或这种 studio(开间型)更受欢迎。”
买家偏好发生转变
虽然从纸面上看,新推的微型单位售价在 32 万到 37.5 万加元之间显得“亲民”,Chin 指出,潜在买家群体有限——主要集中在首购族或 downsizer(换小居所者),却并不包括希望南迁安享退休生活的老人。投资者方面则态度保守,对这类小型共管公寓保持观望。
疫情塑造的新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,显著改变了买家偏好。Chin 表示,疫情之前,靠近市中心办公区与各项配套设施是 compact living(紧凑居住)的最大卖点,但在渥太华,这种需求已不复存在:
“你在市区从一端到另一端,大约半小时,交通顺畅的话。相比多伦多,这里的通勤时间相对较短…(于是)很多人会搭乘 Uber 进入市中心后,去住空间更大、更舒适、也更安静的地方。”
供给激增与投资偏好转移
卡尔加里同样有类似观察。Coldwell Banker Mountain Central 的 Rob Vanovermeire 表示,最小尺度的共管公寓销售疲软,而这种微型产品在该市历来就少,且库存有限:
“卡尔加里微型单位占比本就不高,远比温哥华、多伦多这些大市场少。我们根本没怎么建过这类产品。”
他回溯市场周期:共管公寓在 2015 年达到高峰,随后持续低迷至 2021。2022 年市场回暖主要依靠来自安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投资者,但这些人投向的是预售楼花(presale),而非二手微型单位。
微型单位的典型买家多为单身职场人士或情侣,通常年龄不超过 35 岁。无论规模如何规模,卡尔加里的二手公寓“去化率”均下滑,目前仅约 22% 的共管公寓能够售出。
营销叙事的力量
尽管市场萎缩,Vanovermeire 认为微型公寓仍可触达目标买家,但这要求经纪人转变卖方思维,擅用销售叙事和生活方式场景化营销。
“我做得最有效的是视频导览,”他回忆,“但不仅仅是简单开个头、播几段音乐再晃过空间。”
他采用更沉浸、个性化的方式,帮助买家想象微型空间的生活方式:
“你必须把镜头当成买家。强调这套小户型的 lifestyle——比如大厦内设施、社区氛围、周边环境。这些都是业主在家里体验不到的。但对 micro‑condominium(微型共管公寓)而言,你必须是喜欢外出生活的人。”
这包括展示周边酒吧、餐厅、商店或活动场景:
“拍一些活动的 B‑roll 片段,融入视频,让观众能想象自己在那里。这很有冲击力。”
可惜的是,尽管 Vanovermeire 倡导视频营销,但多数地产经纪仍犹豫不决:
“我真的建议破出舒适区……但至今为止,大多数 Realtor(房地产经纪)仍没充分利用视频工具,也许是因为自信不足,或担心露脸会尴尬。”
以人为本,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
经纪卖法在变,开发商也在三思是否继续建造微型单位。来自卑诗省的 Realtor & Tradecraft Consulting 顾问 Shane Styles 指出,市场需求与正在建设类型已经严重错位:
“在其他条件相同下,买家总是想住越大越好。温哥华的租金和售价正受到下行压力——可能是近年来首次。现在你可以用同样的租金,租到比两三年前更大的空间。”
这背后是供需关系、市场弹性与融资环境的综合作用。他补充:
“很多潜在卖家不愿动,还贷机构对微型住屋融资也很犹豫——这就要你用融资结构做文章,颇具讽刺意味。”
这些因素一起形成“完美风暴”:微型公寓成了最不讨人喜欢的居所,转让和出租都变得更难。
“不能改就突出优势”
Styles 曾参与一个楼盘项目,逼近预售目标却两次未达标。原本主打 compact units(小户型)、短租市场定位,结果却收效甚微。
开发方与建构设计师(习惯以低价大面积设计传统户型)团队提出的 750 平方英尺一卧+书房单位,在今日市场上应缩减至 550 平方英尺,才能具备更强价格竞争力。开发商无更多资金更改户型,他只好接招经典地产规律:
“If you can’t fix it, feature it(不能改,就凸显它)。”
他深入分析本地真正需求,发现项目缺少锁定本地市场的供给——潜在买家包括每月租 2,600 加元的首购族,以及没有可“缩小资金”单身家庭。
策略从重新定位,到市场细分,再到产品精准配给,最后以 偏大户型 单位,售价 49.9 万加元成功走销。
Styles 总结道:
“关键在于实用性(utility)。普通消费者无法把每平方尺单价转化为实际价值。你可能买了每平方尺 1,000 加元的小户型,也可能买了每平方尺 650 加元的单位,但它们带来的效用完全一样。”